【校園文化】珍惜穿校服的歲月
【校園文化】珍惜穿校服的歲月
晨報載,一初二女生,因早上進校時穿著一雙黑絲襪而被教導主任要求回家換了再來。由此,引起一番“罩在校服里的青春”的熱議。筆者作為曾經的中學教師,認為教導主任的做法一點不錯。校有校規,家有家規,沒有規矩,何成方圓?
我們常說校園氣息,校園與社會是絕然不同的。校園蘊喻清新單純;社會則三教九流,要復雜多了。校園的青蔥歲月,是我們人生的起步。我們在此接受教育吮取營養,慢慢成長。故而,一定的約束、訓導是應該的。校服,是學生的符號,是一種身份標記。因為一身學生裝上身,無論走哪,都會受到社會的監督——舔犢之情,人皆有之:愛護幼輩是人類的天性。因此一定會被拒入酒吧和成人娛樂場所,不能買酒精飲料更不能做任何偷雞摸狗與學生身份不合的事。最起碼的,穿一身校服在街頭閑逛,但凡有點責任心的路人都會熱心問一句:“小朋友怎么不去讀書?”不過,現今這樣的熱心人是不多了。
校服,顯示約束、自律、規章,同時,體現了平等。不論貧富,至少在校園內,在同一學習環境、同一老師的教誨下,穿著同款同色,大家都是平等的。雖然這或者是自欺欺人的一種粉刷,但至少,在校園內,體現出一種人生而平等的思想。校服是頗具西方文化色彩的舶來品,故而肯定體現了自由平等博愛的西方人文哲學。
在中國近百年歷史中,校服,特別女校服,曾經是多么令人羨慕和刮目相待。那是一代未來新女性的代表!民國初年的女學生校服為藍布上衣配黑色過膝裙,白長線襪黑皮鞋。后來,演變成陰丹士林旗袍。而中西女中的旗袍從來是墨綠色的寬身旗袍。即使在舊上海,社會上燈紅酒綠,但校園內對學生儀表有嚴格規定:男生必須留海軍頭(板刷頭),什么“飛機頭”、“三七開”,頭勢再清爽也一概不許。校服必須熨燙得平整,領帶的三角包要打得硬扎挺括。一度常奇怪為什么父輩們的領帶總能打得這樣挺括?原來從小穿校服時就打慣了!校方對學生腳上那雙皮鞋更幾近苛刻:不得將后幫踩踏、沾上污泥,要及時擦亮……母親至今還記得當年雷士德工學院的校服:灰西裝褲藏青西便服,左胸金線繡出校徽,配紫紅領帶。據說雷士德校方從來規定學生要穿校服,但不知從哪屆起學生自行搭配出這樣系列,自然而然成雷士德招牌——在老上海大學中,某程度,雷士德工學院(醫學院)比圣約翰大學的聲譽更高,故而作為一名雷士德生,是十分自傲的。
女中的約束就更嚴格。中西、圣瑪利亞、晏瑪士等,對學生發式有嚴格規定:一律為四方式直發火雙辮。平時只能穿扎帶平跟皮鞋,除非畢業典禮上,才允許穿半高跟皮鞋、燙發和薄施脂粉。
所謂穿衣之道,原本是很有講究的。老上海的時尚就有學院派(女大學生和職業女性)、公館派(夫人貴婦)和風塵派(交際花、女明星),差不得一點點。今天當然沒那么多繁文縟節,但不理如何,熱褲跌膊衫黑絲襪,包括高跟鞋和涂脂抹粉,肯定不是校園風的那杯茶。離開學校隨便你如何穿(其實也得有分寸,這關系到你的個人審美),在校園內,就得照定學校規章做。說起來,學生都有反叛性。香港女作家林燕妮憶中學時代,女學生們嫌校服裙太長,偷偷將裙邊縫短,結果老師令所有的女學生都跪在地上,誰的裙邊夠不到地板,老師就認定裙子不合規格,要放下來……
我們做學生時,是沒有校服的。那時看蘇聯電影里的女學生,那帶荷葉邊的白圍單配深色裙的學生裝,好羨慕呢!
話說回來,今天我們的校服也實在太差勁。太無美感而言,難怪學生們不愛穿。同樣校服,香港的校服就好看多了:夏天是全白的帶藍條的連衫裙,男孩子是白襯衫配領帶淺色西長褲;秋冬為深色的薄呢外配淺色羊毛衫。香港有的女中校服仍為淺藍色旗袍,好淑女!
當你每天不情不愿套上那穿得生厭的校服時,應想一想,那段穿校服的歲月,將是你一生最美好最令你回味的時光呢!
來源:南國都市報